《明朝那些事兒》一共七部,共計155章,作者用現(xiàn)代的語法來敘述明代史,讓文章易讀、好讀,代入感強,引人入勝。當時沒有閑錢買課外書,只能一遍一遍地去圖書館借書看,每天讀一點,確有不少趣味。每一天的閱讀,猶如觀看一部跌宕起伏的人生大戲,還是電視劇中看不到的那種。他不像一般電視劇中的非黑即白,而是有血有肉,當時時代下的大人物、小人物都有著自己的考量與做事風格,無論發(fā)揮的結(jié)果是好是壞,都有著那個時代復雜的特點。對于人的評價,不能簡單的用好與壞來做區(qū)分,而是用當時的時代框架之下,再去評判。
讀了《明朝那些事兒》,個人具體的收獲要點:書中的“人”,歷史長河的組成,不單單只是被公布于眾或是在書中被書寫出來的人物和事件,還有許多不知姓名的人或事共同鑄就的歷史長河。作者筆下,涌現(xiàn)了很多可歌可泣的小人物的偉大及成就的大事,值得后人學習效仿。在這本書里,很少有真正意義的好人,也沒有絕對真正意義的壞人。每一個在普通人眼里散發(fā)謠言正義光芒的良臣將相也許都有這樣或那樣的瑕疵。作者沒有一味的歌功頌德,而是讓我們看到了一個真正的人,一個有血有肉,有喜有怒,有得有失的人。
書中的“事”,歷史可以從正史中去看去了解,也可以從野史中去看去了解,所處的角度不同,呈現(xiàn)出來的結(jié)果與意義就會有不同。歷史是積累下來的結(jié)果,每經(jīng)過一個時期,就會重新書寫整理,再公布于眾,所以歷史可以篡改,對于歷史,要用辯證論去看,多方查證的去看。在這本書里,不止有這流芳百世,家喻戶曉的大人物,還有那些被人遺忘的人物,他們在這267年里太舉足輕重,渺小得讓人忽略。如果沒有太監(jiān)張敏的舍生取義。后來的明孝宗朱佑樘也許無法登上歷史的舞臺;如果沒有那位連名都沒有的看守,楊漣用鮮血和氣節(jié)寫下的絕筆也許只能化為灰燼;如果沒有錢皇后的日夜守候和至死不渝的貞情,明英宗,朱祁鎮(zhèn)也許已被深在大漠的孤軍無援的吞沒,不要以為渺小的沒有力量,不要以為卑微的,就沒有尊嚴。這是我看完本書之后, 最大的收獲。
書中的“理想”,引用作者評張居正的話“良知和理想是不會消失的,不因富貴而逝去,不因權(quán)勢而凋亡。不是好人,不是壞人,他是一個有理想、有良心的人。”在這本書的末尾,我看到了一句話“按照自己的方式,去度過人生。”我認為,如果我們想要成為像他們那樣的人話,就必須樹立我們?nèi)松哪繕恕V挥袦蚀_的認識到我們每時每刻應該做什么,應該怎么做,才是正確的。這也是我在后面的生活、工作中保持的態(tài)度:在復雜現(xiàn)實的時代潮流中,我們的力量或許是渺小的,但我們的理想?yún)s是可以永恒閃耀的,面對復雜多變的人或事務(wù),我們都應該學會平等的、辯證的去面對,繼而向著我們的理想旗幟奮勇前行。
在此,將這本指引過我童年的書分享給大家,希望各位喜歡。(梁昊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