初識此詞,源于閱讀陶淵明的《桃花源記》,文章為佳作奇文無異,讓人欲一讀為快,但讀至“落英繽紛”時卻是覺得思緒放緩,這寥寥四個字似乎呈現(xiàn)了時空穿梭的景致,讓我仿佛看到了飄逸紛紛的漫天桃花,或粉、或白、或紅,或是繞風(fēng)漫舞,或是輕拂枝頭,或是逸散空中,讓人雖未小酌卻似暢飲佳釀,原來醉人的不僅僅只有醇酒甘釀。在我還浸沉于桃花的極致飄逸之中時,思緒在無意之中又似讓我看到了散發(fā)披襟、不拘縟節(jié)、對酒狂歌的五柳先生,也正是這獨(dú)屬于魏晉雅士的詩意浪漫才會讓人心境翻涌,靈臺思動,才會產(chǎn)生肆意荒野,縱思灑脫的遐想和沖動。
但向來喜靜的我,終是沒有放浪形骸,逐風(fēng)野際,只是將走到戶外,接觸陽光就視為了擁抱自然之舉。踱步于機(jī)關(guān)院落中,一切事物由于接觸的時間短都是略有新意,盡管沒有青磚黛瓦,綠水環(huán)廓,但局促空間內(nèi)的布局也算是錯落有序,有盈園的青翠綠意,也有連片的悅目繽紛,更有鐫刻傳法先生所書的“清風(fēng)正氣”四字的廉石立于蔥蔥綠園中,文字充滿肅嚴(yán)之氣,筆韻也頗具晉唐的書卷之雅。
拜賞完先生的筆意后,移目他望,最為吸引我的是青絲垂若綠瀑,微風(fēng)過時綠意翩然搖曳的幾株柳樹。由于柳樹高大健碩,枝干盈壯,綠絲緊靠,雖非遮天蔽日,倒也幾乎連成一片,形成輕透如絹帛的綠墻,映襯的其周邊都充盈了青翠之色。信步從其下走過時,時有柳絲拂過臉頰,掠過發(fā)際,似是偶然,卻若著意,讓人覺得如有佳友相伴。
駐足于柳絲下,放目望出,溢入眼簾的是綻放于枝頭的哪一抹抹春色,努力搜索記憶,也無法將每一朵花的名稱都叫出來,識花的同事告訴我的名字也早已忘于腦后。有意用所謂的小軟件進(jìn)行識別,又覺得擾了興致,讓自然之物染了世俗的印記,索性間也就不做理會,只欣賞這來自春日的饋贈。
偶有和風(fēng)輕起,吹動柳絲飄飛,若驚鴻翩躚而舞,又似驕子婉約身影,讓人驚艷,讓人期許。然此刻,最讓我心意一動的,是那柳絲后的落英繽紛之景,雖不似我思緒中的紛紛揚(yáng)揚(yáng),但也有些許隨風(fēng)飄落。有緩?fù)S诙嘀希猩⒉赜谇嗖輩仓校灿酗h飄落落后,粘在我衣襟之上的,我的內(nèi)心不競一喜,原來無須探尋桃源之境,亦可賞隔世之美。
然在我目光隨落葉觸及地面之時,內(nèi)心亦隨之泛起絲絲漣漪,原來世間萬物無論是浩瀚宇際,還是微末纖塵,都在極致遵循著陰陽之理,在合乎天道的流轉(zhuǎn)著。或在盛艷之時飄零放逐許有不舍,更可能融入污泥化作塵埃,然盛衰之間恰是生命的輪回之跡,這也可能正是“落英繽紛”的極致之美,也正是五柳先生“采菊東蘺下,悠然見南山”之時悟透人生哲理的灑脫之情于筆端的流露。